——宋代宰相 丁谓(966-1037),字谓之,后更字公言,江苏长洲县(今苏州)人。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至九年(1012–1016)任参知政事(次相)。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丁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丁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一、丁谓简介 丁谓一举三得修复皇宫 丁谓巧送书信的故事 丁谓是哪个朝代的...
中文名:丁谓
别名:字谓之,后更字公言
籍贯:江苏长洲县(今苏州)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公元966年
去世年月:1037年
职业:宰相户部侍郎权三司使
代表作品:《丁谓集》、《虎丘集》、《刀笔集》、《青衿集》、《知命集》
丁谓——宋代宰相 丁谓(966-1037),字谓之,后更字公言,江苏长洲县(今苏州)人。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至九年(1012–1016)任参知政事(次相),天禧三年至乾兴元年(1019-1022)再任参知政事、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相),前后共在相位七年。
丁氏先祖是河北人,五代时迁居苏州。祖父丁守节,与范仲淹曾祖范梦龄同是吴越国中吴军节度使钱文奉(钱镠之孙)的幕僚,任节度推官,遂为长洲人。通籍后丁谓官运亨通,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工部员外郎、三司盐铁副使。大中祥符元年(1008),召为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加枢密直学士。后历任礼部侍郎、参知政事,工、刑、兵三部尚书。
大中祥符九年(1016)九月,丁谓以参知政事身份任平江军节度使,衣锦归里,“建节本镇,一时为荣”。离京时,宋真宗特赐御诗七言四韵和五言十韵,“尤为盛事”。他同时兼任使持节苏州诸军事、苏州刺史、苏州管内观察处置堤堰桥道等使,又兼任知升州军州事。天禧初(1017),以吏部尚书复参知政事。不久,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玉清昭应宫使、平章事兼太子少师。乾兴元年(1022),封为晋国公。显赫一时,贵震天下。
据《中吴纪闻》、《姑苏志》等记载,丁谓第宅在苏州大郎桥,“堂宇甚古,有层阁数间临其后,号晋公坊。”龚明之曾到其故宅与他的孙子德隅过从。又据《吴门表隐》记载:“甫桥丁家巷,宋丁谓旧宅。南濠丁家巷有丁家园,为谓之别业。今道旁有青石座椅、上马石”。又据《吴县志》记载,大中祥符间,丁谓任苏州军节度使时,宋真宗曾为他在苏城西南横山吴王拜郊台后丁家山下建造过第宅。又,蓝家巷(今钮家巷)原有丁晋公庙。
二、北宋初年的奸臣丁谓,在历史上是什么结局?
他最终被刘太后罢相外贬,是一个非常没有底线的人,他特别的自私,心眼也非常的小,刘太后非常了解他,所以把他贬成了平民。
丁谓怙恶不悛,权倾一时,被贬到并死在了那里。 最终落得身败名裂。
死后,和年幼的仁宗身居宫中,出于对丁谓的信任,凡朝中大事小情,悉数交给其办理。然而,丁谓为人狡诈阴险,欺上瞒下,做了不少坏事。而刘太后和幼主仁宗并不知情,一直被他蒙在鼓里。丁谓见状,更是有恃无恐了,根本不把朝中大臣放在自己眼里,一时权倾朝野,俨然一副趾高气扬、颐指气使的样子。
作为丁谓的手下,对其所作所为不屑一顾,非常不满他的做派,又苦于没有计策对付。整天思索着如何除掉丁谓,以保江山。
不久,计上心来的王曾找到宰相丁谓。一见面,就哭哭啼啼,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不免让人心生怜悯之情。丁谓就问他:“为何这般可怜?”王曾就说自己有个外甥想脱离。因为北宋时期军人没有文人的地位高,人们往往将兵丁视为小卒子。 丁谓听了之后,就让王曾去找太后诉情。可是,每到关键时刻,王曾就躲起来了,似乎很怕的样子,没有踏进宫门一步。丁谓见到这种状况,也多次劝其尽快进宫,让太后和皇帝免除其外甥的军籍。
几次三番之后,王曾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一次早朝过后,丁谓非常着急王曾情况。单独把王曾留了下来,趁退朝的机会,将其打发到了皇宫中,一再叮嘱其好好地把自己外甥的问题解决了,千万不可错失良机。
王曾到了宫中后,就历陈了丁谓的种种不是。在殿外久候的丁谓不见王曾出来,方知上当了。
没过多久,丁谓就被贬外放了。他后来也死在了外地。
三、《宋史·丁谓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宋史
原文 :
丁谓,字谓之,苏州长洲人。淳化三年,登进士甲科,为大理评事、通判饶州。逾年,直史馆,以太子中允为福建路采访。还,上茶盐利害,遂为转运使,除三司户部判官。
初,王均叛,朝廷调施、黔、高、溪州蛮子弟以捍贼,既而反为寇。谓至,召其种酋开谕之,且言有诏赦不杀。酋感泣,愿世奉贡。蛮地饶粟而常乏盐,谓听以粟易盐,蛮人大悦。先时,屯兵施州而馈以夔、万州粟。至是,民无转饷之劳,施之诸砦①,积聚皆可给。未几,擢知制诰,判吏部流内铨。
景德四年,契丹犯河北,民惊扰,争趣杨刘渡,而舟人邀利,不时济。谓取死罪绐为舟人,斩河上,舟人惧,民得悉渡。
仁宗即位,进司徒兼侍中,为山陵使。是时二府定议,太后与帝五日一御便殿听政。既得旨,而谓潜结内侍雷允恭,学士草制辞,允恭先持示谓,阅讫乃进。允恭方为山陵都监,与判司天监邢中和擅易皇堂地。内侍毛昌达以其事奏,诏问谓,谓始请遣使按视,遂诛允恭。后数日太后与帝坐承明殿谕曰丁谓为宰辅乃与宦官交通降谓太子少保分司西京。
后贬崖州司户参军。在贬所,专事浮屠因果之说,其所著诗并文亦数万言。家寓洛阳,尝为书叙国厚恩,戒家人毋辄怨望,遣人致于洛守刘烨,祈付其家。戒使者伺烨会众僚时达之,烨得书不敢私,即以闻。帝见感恻,遂徙雷州,亦出于揣摩也。在雷州逾五年,徙道州。明道中,授秘书监致仕,居光州,卒。(选自《宋史·丁谓传》)【注】①砦:同“寨”。
译文:
丁谓,字谓之,苏州长洲人。淳化三年,丁谓中进士甲科,任大理评事、饶州通判。过一年,他任直史馆,以太子中允的身份任福建路采访使。他回朝后,上奏茶盐的利弊,于是任转运使,任三司户部判官。
起初,王均反叛朝廷,朝廷调遣施、黔、高、溪州蛮族武装抵御王均,不久这些少数民族武装反而反叛朝廷。丁谓到此,召集少数民族酋长,开导晓谕他们,且说皇帝有诏赦免不杀他们。酋长感激流涕,愿意世代进贡。少数民族地区富产粟米而缺乏食盐,丁谓允许用粟米交换食盐,当地人十分高兴。以前,朝廷驻军施州却吃夔州、万州的'粟米。至此,百姓没有转运军饷的劳役,施州各寨,积蓄聚集起来都可自给。没多久,被提拔为知制诰,判吏部流内铨。
景德四年,契丹入侵河北,百姓惊惧混乱,争着奔向杨刘渡,而船主抬价求利,不按时开船渡河。丁谓拿犯了死罪的人假扮成船主,斩杀在黄河岸上,船主都畏惧,百姓得以全部坐船渡过黄河。
宋仁宗登帝位,丁谓升任司徒兼侍中,为山陵使。当时二府定夺商议,太后与皇帝每五天亲临一次便殿听政。这获得皇帝同意后,而丁谓暗中交给内侍雷允恭,学士起草皇帝的诏书,雷允恭先拿给丁谓看,丁谓阅毕才送给皇帝盖印发布。雷允恭刚任山陵都监,他与判司天监邢中和擅自更换皇堂之地。内侍毛昌达把这事奏报皇帝,皇帝诏问丁谓,丁谓才请求派使者去调查,于是诛杀雷允恭。几天后,太后与仁宗皇帝坐在承明殿,晓谕说“:丁谓任宰相,竟然与宦官交结串通。”降职丁谓为太子少保,遣派到西京。
后来又贬丁谓为崖州司户参军。丁谓在贬所,专门研究佛家浮屠因果之说,他所著的诗和文章也有几万字。他家人寓居洛阳,他曾写信叙述国家的厚恩,告诫家人不要动不动就生怨情,他派人送信给洛阳太守刘烨,祈请刘烨把信交给他家人。他告诫送信的使者等候刘烨会见许多同僚时报告刘烨,刘烨得到丁谓的信不敢私自处理,立即把它报告皇帝。仁宗看信后受感动,起了恻隐之心,就调丁谓到雷州,这也说明丁谓会揣摩人的心理。丁谓在崖州满五年,调到道州。明道年间,丁谓被授官秘书监退休,住在光州时死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丁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丁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